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競馬知舍

【探知館】 香港高班馬不堪?解構蝕分馬狂贏之謎

已更新:2月28日

香港是一個以讓磅制度為主的賽馬地區,「蝕磅馬」根據傳統智慧從來是蝕底的一方,但最近這類馬匹卻接二連三於分級讓賽串Q,自一月起更出現連續四場三級賽蝕磅頭馬:「神虎龍駒」  (116磅)、「狀元及第」  (115 磅)、「越駿歡欣」  (115 磅)、「觔斗雲」  (115 磅)。無獨有偶,該四場比賽的亞軍中有三匹同為「蝕磅馬」。


高班讓賽



低班讓賽



比同場最高分低

總出賽

勝出率

上名率

總出賽

勝出率

上名率

0-5分

681

8.1%

28.8%

7,458

9.4%

27.8%

6-10分

570

10.0%

27.5%

6,306

8.2%

23.5%

11-15分

634

10.1%

28.1%

5,199

7.4%

23.3%

16-20分

390

9.0%

29.7%

3,175

6.5%

21.0%

21-25分*

124

18.5%

38.7%

185

5.9%

18.4%

26分或以上*

51

7.8%

35.3%

14

7.1%

14.3%

總數

2,450

9.7%

29.1%

22,337

8.2%

24.5%

(高班讓賽)

比同場最高分低

總出賽

勝出率

上名率

0-5分

55

70

71

681

8.1%

28.8%

6-10分

57

53

47

570

10.0%

27.5%

11-15分

64

54

60

634

10.1%

28.1%

16-20分

35

40

41

390

9.0%

29.7%

21-25分*

23

10

15

124

18.5%

38.7%

26分或以上*

4

10

4

51

7.8%

35.3%

總數

238

237

238

2,450

9.7%

29.1%

除每年 17 場平磅分級賽,以及新馬賽之外,其餘季內超過 800 場賽事都是讓磅賽,出賽馬匹於讓磅賽每高一分,配磅就會重一磅。於香港的配磅政策下,馬匹的最高配磅為 135 磅,最低配磅則不可少於 115 磅,當馬匹比同場最高評分對手低 21 分或以上將需蝕磅出賽,即出賽負磅比應負磅位為重。


以上利用同場最高評分作基準,撇除評分分佈、騎師減磅/超磅影響,由 21/22 馬季開始計算各場讓磅賽。結果發現合共 238 場高班讓賽(包括第二班、第一班、三級賽,以及二級賽沙田錦標和精英碗),有 23 場由比同場最高分馬低 21-25 分的馬匹勝出,即是蝕一至五磅馬,勝出率為 18.5% ,上名率更達 38.7%。


3 - 5 歲



6 歲或以上



(高班讓賽)

比同場最高分低

總出賽

勝出率

上名率

總出賽

勝出率

上名率

0-5分

355

9.9%

34.1%

326

6.1%

23.0%

6-10分

326

13.8%

34.4%

244

4.9%

18.4%

11-15分

406

12.8%

33.0%

228

5.3%

19.3%

16-20分

249

11.6%

36.1%

141

4.3%

18.4%

21-25分*

87

21.8%

42.5%

37

10.8%

29.7%

26分或以上*

28

10.7%

53.6%

23

4.3%

13.0%

總數

1,451

12.6%

35.1%

999

5.5%

20.4%

一月的四場三級賽頭馬除「斛斗雲」外,三匹都屬於 3 至 5 歲的年輕馬,上表顯示 3 至 5 歲的年輕馬於高班讓賽中,若比同場最高分馬低 21-25 分,勝出率更達 21.8%。「蝕磅馬」比起其他對手受讓幅度減少,按理是比較吃虧,但在高分讓賽反而勝出最多,而高班讓賽的年輕馬成功率更高得誇張。

勝出 / 場數 (勝出率)

(只列評分範圍超過 20 分賽事)

23/24

22/23

21/22

第一班或以上

6 / 15 (40%)

8 / 28 (29%)

7 / 25 (28%)

第二班

2 / 10 (20%)

2 / 17 (12%)

2 / 17 (12%)

總數

8 / 25 (32%)

10 / 45 (22%)

9 / 42 (21%)

上表顯示今季至今 15 場第一班賽事和三級賽,有六場由蝕分馬勝出,比率為 40%,上季 28 場中只有八場由蝕磅馬勝出,比率為 29%,前季 25 場中蝕磅馬取得七捷,比率為 28%;第二班賽事方面,雖然近季蝕磅馬都各取得兩場頭馬,但由於每季都只得少數場次評分範圍超過 20 分,所以成績都算不俗。


高班賽事蝕磅馬的成功率越以來越高,以下為我們對這些現象的解讀:


(1) 高班讓賽的作用

香港每季合共有 12 場一級賽,七項二級賽及 12 項三級賽。第一班賽事因不是黑體賽所以可以比較浮動,除固定的特首盃、樂聲盃、其士盃及賀年盃外,每年都有不同的改動,近七季都在 11 至 14 場不等,詳見下圖。


上圖橙色底色的一級賽為馬季的焦點,頂級賽駒頂多只會角逐二級賽沙田錦標和精英碗,更多的是直接以十一月的馬會盃賽日起步,然後進軍香港國際賽事,之後出戰三冠系列以及香港速度系列賽事,各場大賽之間都不相隔太久,所以頂級馬都毋須出戰中間的二、三級賽作熱身,畢竟負重磅自然會增加體力消耗。到冠軍賽馬日後考慮的就只有遠征,或者是歇暑準備來季。


第一班賽事和三級賽都並非為至少評 120 分或以上,具一級賽實力的頂級馬而設。自香港於 16/17 馬季開始升格為第一部分賽馬地區後,各季的第一班及分級讓賽的最高評分賽駒平均評分介乎 113-118 分之間,這些比賽較高分的,大多都於一級賽失利,重返三級賽希望得到「安慰獎」,但當評分飽和時,要面對分數較低後起之秀顯得有點吃力。


今季各場第一班賽事和三級賽,評分最高的馬除「加州星球」和「金鑽貴人」為一級賽冠軍外,其餘的都在該賽前於三級賽止步,「紅運帝王」於捧走賀年盃前更只是第二班頭馬。除慶典盃由季初特佳的「健康愉快」勝出外,「掛頭牌馬」最終都不敵近仗勝出或以短距離落敗的對手,名次最好就只有年僅五歲的「金鑽貴人」能獲亞軍。



(2) 評分難以突破,馬匹六歲後亦難以進步

馬匹能力會因適應水土、成長、及上陣經驗增加而上升,但當黃金期(約四至六歲)過後就會開始退化。而評分的升降就全取決於賽績。


若把評分、馬匹能力作縱軸,以年齡作橫軸,畫出兩條線,「虛分」這個概念,跟馬匹的最高能力相似,現今的大數據分析很多都是從近仗表現推其潛在最高能力。當馬匹評分跟其最高能力相若時,要面對其他評分比潛力低的對手時,若缺乏形勢之助,就難以更進一步。這就是高班馬面對的困境:大多數已達高峰的高分馬,其評分已反映他們的實際能力。


要升至第二班已經絕非容易,現役馬當中,有 109 匹馬評超過 80 分,過 100 分的只有 33 匹。這些 80 分或以上的馬匹的最高能力於六歲以上大多都開始回落,但評分來不及退化速度,所以成績就自然比下去。



(3) 近況勇銳可彌補評分差距

(高班讓賽)

比同場最高分低

總出賽

勝出率

對上三仗平均名次

平均距離上次勝出相隔出賽次數 (0 為上次勝出)

0-5分

677

8.1%

5.25

5.48

6-10分

567

10.1%

5.33

5.04

11-15分

630

10.2%

5.34

5.31

16-20分

387

8.8%

5.45

4.86

21-25分*

123

17.9%

4.81

4.34

26分或以上*

51

7.8%

5.35

4.60

總數

2,435

9.7%

5.30

5.16

上表顯示於高班讓賽中,評分最高的馬匹反而相隔上次勝出最久,平均相隔 5.48 場。比同場最高分低  21-25 分的 123 駒卻是最當銳:近仗平均名次最好,相隔上次勝出次數亦是最少,加上負磅較輕,優勢自然更大。他們有 26 匹是由第三班升上第二班,平均上仗名次為 3.65,最終交出五場頭馬;21 匹由第二班升上三級賽,平均上仗名次為 4.24,同樣最終交出5場頭馬;有四匹更是直接由第三班跳上第一班,當中三匹為新勝馬,合共取得兩捷。


練馬師很多時候都會對其他潛在對手的部署心裡有數,亦會知道哪些賽事水準比較一般。所以當發現合適賽程,儘管可能馬匹會蝕磅,但都決定挑戰更高獎金,放棄出戰標準賽事班次(如第二班100-80 分)賽事,全因認為馬匹狀態勇銳,能夠憑輕磅之利擊敗分數已於高位飽和的對手。


蝕磅馬取勝成為新常態,有更多馬決定升班挑戰,成功的例子亦會越來越常見。



(4) 各班評分下限接近,連環升班不是夢

馬季

三級賽

第一班

第二班

2016/2017

119 - 92

111 - 89

96 - 80

2017/2018

121 - 93

113 - 90

97 - 81

2018/2019

121 - 94

110 - 89

97 - 80

2019/2020

125 - 95

110 - 90

97 - 81

2020/2021

121 - 93

113 - 90

97 - 80

2021/2022

118 - 92

111 - 90

97 - 80

2022/2023

118 - 91

108 - 87

97 - 80

2023/2024

118 - 89

109 - 86

97 - 80

近年分級賽開始有較低分馬嘗試挑戰,幕後認為真正對手不多,第一班、第二班賽事的評分範圍亦很多時於報名日臨時擴闊,吸引更多馬報名,以免冷場影響投注額。


上表顯示近八季各班次讓賽的平均評分範圍,第一班賽事的平均分數下限近兩季跌至 87 分或以下,三級賽的平均下限今季更低至 89 分。三者評分下限相當接近,令第三班頭馬只要分達 85分,就可以再上挑戰第一班賽事。馬匹超越第三班後能扶搖直上例子實在不少,近年更有說法認為第二班頭馬就有力勝出分級賽。


以「越駿歡欣」為例,季初勝出第三班後出戰 70 分下限的第二班賽事順利連捷,升至 85 分升班後繼續有好表現,評分繼續上升突破 90 分,於一月盃只蝕三分之下再連捷。



「好友心得」就是最新一匹直接由第三班直接征服第一班的例子,於第三班頂勝出評分達 85 分就可以出戰第一班賽事,同樣地取得季內第四捷。




反觀低班讓賽沒有上述的現象,馬匹勝出率和上名率更與評分成正比(見下表)。現時評分制度於低班賽事的確行之有效,於第三班至五班大部分馬都會在特定評分範圍徘徊,於低位表現會較好,隨著分數上升而變差,分數下降就有改善。第四五班的頭馬基本上集中於比同場頭牌馬低 0-10分的區域上,更遑論要蝕分取勝。於低班讓賽中其他因素比起馬匹能力更重要:


勝出率



上名率



比同場最高分低

第三班

第四班

第五班

第三班

第四班

第五班

0-5分

8.6%

10.2%

8.6%

28.5%

28.9%

24.5%

6-10分

9.0%

7.8%

8.2%

25.0%

22.5%

24.6%

11-15分

8.5%

6.3%

7.8%

24.7%

21.7%

24.0%

16-20分

7.0%

6.1%

6.1%

20.6%

20.9%

22.9%

21分或以上*

4.9%

6.7%

6.3%

12.2%

20.0%

19.5%


(1) 騎師

香港的最低負磅雖然已提升至 115 磅,但實力較強的騎師例如莫雅、蘇銘倫、布文,甚至潘頓都難以造輕磅,連何澤堯近年都只能造到 117 磅,大多都未能策騎比同場最高分低超過 16 分,約 120 磅以下的馬匹。前列騎師要爭取好成績,選擇好坐騎相當重要,他們都會選擇實力較好而自己又能應付的馬匹,較重磅而又有一定能力的坐騎就會優先被搶走,輕磅馬就只可交由實力次一級的騎師策騎,勝出率自然打折扣。



(2) 降班出賽誘因

對馬主而言,獎金才是最大利益。若有一匹良駒,勝出大賽當然是最大宏願。但如果幕後自知馬匹能力有限,他們都只好面對現實,把每場頭馬拼回來。每場賽事頭馬都分到過半獎金,於第三班跑第二獎金都不及於第四班勝出一場,於第四班跑兩場第二跟於第五班勝出一場的獎金差不多。所以降班出賽尋求擊敗更弱的對手實在無可厚非。於降班後負磅增加,會較大機會得到實力較好的騎師青睞,騎功和陣上發揮變相彌補讓磅帶來的不利之處。


以第五班賽事為例,降班馬只需應付一班質素欠奉而只能賺形勢或陣上較少犯錯才有好表現的對手,他們的評分都只會在低位徘徊。所以只要馬匹「超班」,降至第五班自然有力一爭。同期 295 場第五班賽事,有 213 匹馬曾經勝出,有 188 匹是首次勝出第五班賽事,有 145 匹更是於第五班打開在港勝利之門,當中 52 匹 (36%) 只需角逐三次或以內第五班賽事就能獲勝,有 17 匹更是於第五班賽事一擊即中「開齋」。另外 43 匹曾於較高班別獲勝的賽駒,有 28 匹 (65%) 於第五班出賽三次或以下就能重啟勝門。與其於第四班掙扎,倒不如降至第五班試一試。這道理於第三班和第四班亦一樣。



(3) 插班起步點

現行的評分制度是所有自購新馬(雄馬和閹馬)不論產地,都評 52 分起步,他們勝出後都可以留至第四班爭取連捷。有潛質的新馬,由第三班降班馬,加上較差的馬寧願降自第五班試一試,三大因素導致較高分馬於第四班賽事更佔優勢,由 21/22 馬季開始共 896 場賽事,651場 (73%) 由比同場最高分低十分以內的馬匹勝出。


自購馬亦同樣,於馬匹進口條件放寬下,超過八成自購馬都評 63-73 分插班,相比自購新馬,他們於出賽頭幾場成功率會較低,可能較需要靠出賽「寓賽於操」,他們通常都會先減分尋求評分反彈位,所以第三班的較低分馬成績亦一般。



蝕磅亦難阻有潛質的年輕馬於成長期不斷向上突破,接連獲取佳績。平庸的馬匹於低分低班徘徊,有形勢之助就能獲勝,每多負一磅都是負累。了解評分制度背後的意義,對分析賽事有莫大的幫助,尋找評分有利的馬匹亦是預測頭馬的必要條件。我們亦曾有多篇文章探討本港的評分制度,歡迎大家搜尋細閱,將來亦會繼續跟大家詳談。


競馬知舍


Comments


bottom of page